- 学院简介
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基础医学院始建于1964年,是我校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,也是我校师资、教学、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支撑点。现承担研究生、普通本科、普通专科等层次教育教学工作。 2020年学院荣获大庆市第十四次先进集体、2021年荣获大庆市先进基层党总支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、2022年荣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师德师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。
基础医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,其中专职教师48人,专职辅导员3人,实验技术人员3人。专职教师中:教授9人,占专职教师的18.8%,副教授11人,占专职教师的22.9%,中级职称21人,占专职教师的43.7%,中级以下职称7人,占专职教师的14.6%;博士16人,占专职教师的33.3%,在读博士6人, 占专职教师的12.5%,硕士24人,占专职教师的50%,其他2人,占专职教师的4.2%;35岁以下教师18人,占专职教师的37.5%,35—45岁教师18人,占专职教师的37.5%,45岁以上教师12人,占专职教师的25%。下设6个教研室和2个实验中心:包括解剖学、生理学、病理学、病理生理学、药理学、组织学与胚胎学6个教研室,形态学、机能学2个实验中心。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200余万元,其中病理检验技术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已达国内先进水平、机能实验室达省内领先水平;自行设计建造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已成为我省标本制作质量较高、数量较多的标本库,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
学院获批在线开放课程线上课程8门(系统解剖学、医学生理学、机能实验学、药理学、病理学技术、组织学与胚胎学、病理生理学、疾病-从基础到临床(心血管系统)),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(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)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(系统解剖学),校级精品课程3门(生理学、病理学、组织学与胚胎学)。长期以来,学院广泛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法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、精讲点拨式、三明治教学法、微格教学法、PBL等多种灵活、生动的教学方法及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,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。先后开展了“以器官系统为中心”课程体系改革、机能实验教学改革、人体结构机能学课程改革、常见病与药物课程改革、形态实验学教学改革、课程思政改革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较好效果。在各级各类的讲课大赛、优秀教案评比、优秀教学课件评比、全英文小课堂比赛、师德标兵评比、“十佳”教师评选等活动中,基础医学院获奖名次均排在前列。
目前,基础医学院承担课程33门,覆盖全校所有专业,约300个自然班,合计10364余学时。自2019年以来,学院教师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21部;获教研成果一等奖5项;发表省级以上教学论文30篇。
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。在药理学、生理学、生药学专业开展了博士研究生教育;在药理学、生理学、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、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、生药学等5个专业开展了硕士研究生教育。
2019-2023年共获批科研课题50余项,其中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,省部级课题基金12项,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基金-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项。合计在研课题经费958.4万元;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。
学院目前管理医学检验技术(病理检验技术)、医学影像技术、运动康复、临床医学4个专业的学生。学院设有“基础医学院分团委”、“学生会”学生干部组织,还有“爱在基础——青年志愿者协会”、“青林文社”和“人体生命科学馆讲解员社团”等特色学生团队。学院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秉承“三全育人”的工作理念,以学风建设、班级建设为核心,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学院学生工作有特色有成绩,其中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“心理剧展演”、以班级建设工作为核心的“班级建设汇报会”是校区学生工作“优品项目”。青林文社举办定期举办读书分享活动,带动全院读书和学习氛围;人体生命科学馆是大庆地区科普基地,讲解员社团每年接待上千名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,上述两个社团被评为哈医大大庆校区优秀社团。以关爱社会、回馈社会、培养学生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为主要工作的“爱在基础——青年志愿者协会”,因其在助老、助残、助学等方面的突出表现,被黑龙江省文明办授予“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协会”光荣称号。
学院学生工作现拥有优品项目2项,特色项目2项,校园文化精品培育项目1项。学生管理队伍获得“学风建设先进集体”、“学生公寓管理先进集体”、大庆市巾帼文明岗、校区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哈尔滨医科大学先进基层党支部、“青年大学习”网上主题团课组织工作“先进集体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生管理体系。